养老产业行业服务平台
庐阳区智能养老 让老人生活更优质一个“开关”遥控多种家电,防火防盗有了“隐形卫士”,发生意外可获紧急救助,健康数据实现动态监测、并通过手机APP向儿女推送……“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试点,让老人们享受到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高新技术 改变晚年生活 “没想到我活到89岁,还能体验一把高科技,晚年生活迎来了大变革!”这些天,家住合肥市庐阳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宿舍的穆浩勇老人,逢人便夸自家新安装的一套智能养老设备。“刚起烟几秒钟时间,物联网服务平台就接到报警、查询电话也打过来了。”老人对此非常满意。 烟雾报警器、红外报警器、门磁报警器……对照家里新添的智能设备清单,穆浩勇老人一一向技术人员咨询求教,不亦乐乎。“我学这些主要是好奇,绝大部分智能设备都是自动的,要动手(操作)的只有一个遥控器和一个紧急呼叫报警器,我都随身带着,早就会用了。”老人边说边拿出遥控器打开卧室顶灯,“有了它,起夜开灯再不用四处找开关了。 ” 现场技术员刘辛寅介绍,老人手中的遥控器能够控制电灯、空调、电视和窗帘等开关,方便生活。小巧的紧急呼叫报警器上,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与物联网服务平台连接,一旦平台接收到老人的呼叫,可第一时间安排人员提供救助。防火、防盗等自动报警装置,对空巢、独居老人来说,犹如“隐形卫士”,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 在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合肥庐阳乐年长者之家,中医师、副院长童宏正带领护士分析失能老人胡贤华的睡眠状况。作为全国7个承接“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试点单位之一,这家机构内已实现养老数据无纸化、云端化、标准化,运用智能床垫、体检一体机等设备,医护人员可对近百名老人的健康数据、睡眠质量长期动态跟踪分析,并可通过手机APP向老人家属推送。 “我们2014年启动‘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试点。由政府出资,乐年长者之家承接改造工程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同步探索。 ”庐阳区民政局局长关任伟介绍,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准备,项目现已全面完成网络及物联网设备铺设,进入正常运营阶段。 整合资源 突破服务瓶颈 “传统的养老服务,主要是人对人的服务,物联网技术为养老服务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能把物物相连、人人相连,打破传统的养老服务瓶颈,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 ”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表示。 今天,大部分青壮年工作、家庭负担较重,没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和照顾父母;机构养老资源有限,一些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也不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虽然有很多党员、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与老人建立了结对帮扶,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毕竟有限,难免会有所疏漏。老人生理、心理机能退化,如果无人在身边,遇到突发情况时自己又无力呼救,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甚至有的空巢老人死在家中很长时间,也无人知道。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指出:“善待生命应该是第一位的。物联网技术运用好了,可以给老人提供24小时防护,在老人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帮助,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 “应用物联网技术,医护人员对老人各项健康数据长期监测、跟踪分析,老人睡眠曲线图突然发生异常波动,或是起夜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在监测平台就能收到报警,可以及时查看、处置。老人生病就医时,也可以减少重复的检查项目,节省宝贵的救人时间。 ”童宏说。目前,该机构运用智能床垫采集的老人健康数据已经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接完毕,体检一体机等其他物联网设备的对接,也即将进行。 居家养老方面,“乐年”有自己的社工团队,他们还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做好居家老人的上门健康体检、精神慰藉和相关数据采集工作,并将数据与物联网平台对接。 我省首批居家智能养老的实施对象以70岁以上的低保、空巢及高龄独居老人为主。在机构养老的老人,年龄大多处于75岁至85岁的阶段,不少是五保、低保老人,失能、半失能的状况较为普遍。触手可及的物联网设备,也提升了老人们的生活品质。一些老人高兴地说,“第一次用上网络”“和孩子聊上视频了”“拍个手、验个指纹就能开灯开门,太方便了”…… 做好示范 推动家庭普及 “从前段时间的运营情况来盾,试点工作达到了我们的预想目标。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及时对实施方案加以调整,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居家智能养老这一块,民政部门早期设想,防走失设备必不可少,满足老人亲情需要的远程视频设备,也在优先采购之列。但是在实际入户调研中,却发现不少老人对防火、防盗等居家安全防护的需求,更加迫切。民政部门和承接单位尊重老人意愿,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优先为他们配备了烟雾、燃气、门窗及红外报警器等设备。首批享受智能养老服务的老人群体主要是政府保障对象,他们普遍收入较低,不少老人居住在老旧小区,条件简陋,家庭改造有一定难度。对此,省民政厅及时出面与相关单位协调,不计成本为所有试点老人家庭接入网络,完成改造工程。 一户老人家庭的物联网设备采购费用和3年试点期间的使用、维护费用,加起来要1万多元。这部分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承接单位也负担了一定的运行成本,如聘请技术人员等。 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表示,智能设备的维护费用在每月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试点结束后,这笔费用对于低收入家庭确实是一个负担。还有部分高龄老人,对智能养老设备接受能力不强。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人群的增加,成本会相应降低。 市场上新技术产品的推广普及,大多是从高端收入群体开始,智能养老相关产品同样如此。根据民政部门掌握的情况,一般家庭收入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基本上可以承担智能养老相关设备的购买和维护费用。 “从长远看,智能养老是一个必然趋势。当前的试点工作,正是要为将来智能养老大规模进入家庭和养老机构,提供一个可参照的范本。 ”省民政厅福慈处负责人说,民政部门先行试点把“菜单”列出来,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智能养老组合;对于低收入群体的智能养老需求,条件成熟后,政府会出台相应的评估和补贴标准,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补贴或兜底。(赵飞) 文章来源:转自合肥市民政局
文章分类:
服务项目
|